搜索
夏日养生指南:三避三养,安然度夏

发布时间:2025-07-14 浏览次数:34

盛夏酷暑,骄阳似火,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燥热不适,更悄然考验着我们的健康根基。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早有明示:"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"夏季是阳气鼎盛、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,但暑热湿邪也最易伤人。如何顺应天时,巧妙避开健康陷阱,成为夏日养生的关键。


一、 避暑邪:清凉有道,寒凉有度

  • 避其锋芒: 正午阳光最烈时尽量减少外出。若需外出,务必装备齐全:宽檐帽、透气防晒衣、墨镜、遮阳伞缺一不可。选择浅色衣物,减少吸热。

  • 清凉有方: 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26-28℃为佳,避免冷风直吹。室内可辅以风扇促进空气流通。传统凉席、竹枕等天然材质,既透气又避免过度寒凉。

  • 饮食智慧: 绿豆汤、酸梅汤、薄荷茶等清凉饮品是消暑佳品。但需注意:冷饮冷食浅尝辄止,避免冰镇食物直伤脾胃。西瓜虽解暑,亦不可过量。核心在于清凉而不寒凉,解渴而不滋腻。

二、 避湿邪:内外兼修,祛湿健脾

  • 环境防湿: 保持居室通风干燥至关重要,尤其在雨后或梅雨时节。避免长时间身处潮湿环境,如游泳后及时擦干身体,淋雨后尽快更换衣物。

  • 饮食祛湿: 冬瓜、薏米、赤小豆、荷叶、白扁豆等是天然祛湿良伴。可煮粥、煲汤或泡茶饮用。减少油腻、甜腻、生冷食物摄入,避免助湿困脾。

  • 运动除湿: 适度运动如散步、太极、八段锦等,能促进气血运行,加速湿气排出。运动后及时擦汗,更换湿衣。当体内湿气积聚,常表现为头重如裹、四肢困倦、食欲不振、舌苔厚腻,此时更需注重祛湿。

三、 避耗散:静养心神,护卫阳气

  • 夜卧早起: 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特点,可稍晚睡(不超23点),但务必早起,利用清晨凉爽时段活动。保证充足睡眠,午间小憩(20-30分钟)能有效养心、恢复精力。

  • 静心养神: 高温易扰心神,引发烦躁。可练习静坐、冥想、听舒缓音乐,或于清晨傍晚在绿荫下散步。保持心态平和愉悦,"心静自然凉"蕴含至理。

  • 温和运动: 避免烈日下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、气随津脱。选择游泳、瑜伽、晨间太极等温和方式,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(温开水或淡盐水为佳)。

四、 养心:夏季养生的核心

中医认为"心通于夏气"。夏季养心,重在安宁:

  • 情志调养: 戒怒戒躁,遇事冷静处理。多与亲友交流,参与愉悦活动。欣赏宁静的荷塘、绿意盎然的山水,有助于心神安定。

  • 养心食物: 适量食用莲子(清心火)、百合(安神)、麦冬(养阴生津)、红枣(补气血)。红色食物如西红柿、樱桃亦有益。

五、 养脾:长夏之重

夏季后期(长夏)湿气尤盛,最易伤脾:

  • 饮食护脾: 规律进食,七八分饱。多吃易消化食物,如小米粥、山药、南瓜。烹饪多用蒸、煮、炖,少用煎炸。姜、陈皮等温性调料可温中化湿。

  • 避免伤脾: 严守禁忌:不过食生冷、不过饮、不暴食肥甘厚味。

六、 养津液:及时、正确补充水分

  • 主动饮水: 勿等口渴才喝水。少量、多次饮用温开水为最佳。每日饮水量至少1500-2000ml。

  • 生津食物: 黄瓜、番茄、梨、猕猴桃、银耳、莲子等富含水分和营养,既能补水又能养阴生津。

  • 避免耗津: 大汗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(如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品)。高温下剧烈运动或劳作后大量出汗,仅补充纯水可能稀释体内电解质,引发不适,此时需适当补充盐分。


下一个
已经是最后一篇

版权所有 © 江西怡和医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2001572号-1 赣公网安备36012202000304号 技术支持:易动力科技